政协海口市委员会关于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情况的视察报告

更新时间:2019-11-12 来源:市政协  

市委: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为切实巩固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成果,进一步提升农村群众生产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根据市政协2019年度重点工作安排,近期海口市政协在郭燕红主席的带领下,组织政协常委和部分委员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进行专题视察。现将视察情况汇总如下:

  一、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基本情况

  通过实地察看、听取汇报、座谈交流,委员们了解到,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部署,全市上下共同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第三方评估和暗访中,我市农村生活垃圾清理工作名列前茅全省“农村厕所革命”、“乡村治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现场会在我市召开,省委李军副书记对我市“厕所革命”粪污集中处理模式和清掏模式分别做出两次重要批示,号召全省学习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司长李伟国带队参观考察我市美仁坡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美仁坡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经验得到了农业农村部、省农业农村厅的一致好评,成功经验刊登在《农民日报》公众号。基本情况如下:

  (一)构建机制,高位推动

  一是组建领导机构。成立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市长丁晖任海口市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领导小组组长;市委副书记、市政法委书记鲍剑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2019年行动领导小组组长,各分管副市长为组员,各区政府、市直相关单位为领导小组成员。

  二是建立运行机制。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领导小组日常事务工作,监督各项工作内容的实施。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农村局,主任由分管农业工作的副市长兼任,副主任由农业农村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下设村庄规划编制、镇墟污水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及垃圾围坝清理、农村公厕建设、农户厕所改造、畜禽粪污及农业生产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村庄道路建设、美丽乡村创建、农村文明建设、综合协调考核和督导检查等12个专项工作组

  三是制定实施方案。先后出台《海口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以及海口市2019年村庄清洁行动计划、海口市2019年村庄清洁行动夏季战役实施方案、海口市“厕所革命”半年攻坚行动方案、海口市“美丽乡村我的家”评选实施方案、海口市开展农村环境卫生集中大整治半年行动方案等

  四是开展全市性活动。组织市住建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园林环卫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港航局开展了两次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暗访工作6月27日在秀英区石山镇美富村召开了全省“厕所革命”现场会10月11日在龙华区龙泉镇美仁坡村召开全市农村环境卫生集中大整治暨“美丽乡村,我的家”农村环境卫生评选活动现场推进会,持续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二)聚焦重点,“三清两改”

  一是清理农村生活垃圾。配足配齐垃圾收运设施设备,建成农村小型生活垃圾收集站47 座、垃圾分类收集亭2678个,配齐垃圾桶、垃圾运输车、清扫车保洁车等基础设备。充实壮大环卫保洁队伍,全市20个镇环卫站(城西镇、海秀镇已纳入城区管理除外)配备保洁人员1009 名乡村按每500 人口配1 名保洁员的比例标准,以行政村为单位,配备保洁员2421 名,平均每个行政村拥有保洁员10 名以上。探索市场化环卫管理机制,全市环卫一体化管理逐步向农村延伸,除海秀、长流、西秀和城西4个镇已纳入环卫PPP项目,目前秀英区的石山、永兴、东山3个镇和龙华区遵谭、龙泉、龙桥、新坡4个镇也已分别由玉禾田公司、龙马公司接管。东昌和红明农村改居后,京环公司也在积极介入,初步建立起村庄市场化清扫保洁和垃圾收运体系。建立第三方专业机构日常卫生监督机制,委托第三方对农村环境卫生每月开展督查考评,覆盖全市248个行政村2492个自然村。

  清理农村生活污水。根据《海南省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方案(2019-2020年)》,我市共需完成249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截止目前,我市正在实施的项目包括2018年、2019年一期和2019年二期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除江东片区外,共涉及211个行政村、1793个自然村、12.4万户,家庭常住人口为49.8万人,总投资约40.9亿元。

  其中,2018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涉及17个行政村、117个自然村,投资额为2.6103亿元,目前污水治理设施已建成2316座,覆盖117 个自然村,受益村民22813人,有效解决当前污水横流、直排导致生活环境脏、乱、差问题,有效改善当地居住环境。2019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一期项目涉及56个行政村、472个自然村,秀英一期于今年8月份开工,南山等20个自然村已开工建设;美兰一期于今年7月份开工,老村等15个自然村也已开工建设;龙华、琼山预计10月份开工。2019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二期项目涉及151个行政村、1204个自然村,除美兰区外,其余三个区均已完成初步设计和概算审批工作,预计10月底具备施工招标条件。

  清理畜禽粪污及农业生产废弃物。禁养区内已关停畜禽规模养殖场和养殖专业户799家,关停100%。已建成1个市级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中心。与省农科院植保所合作开展生物降解地膜示范试验,免费给农民发放生物降解地膜160卷,开展示范试验面积160亩。2019年海口市冬季瓜菜种植面积20.2万亩,产生秸秆总量2.02万吨,利用量1.91万吨,利用率为94.55%。截止目前,海口市总农膜238.95吨,回收201.4吨,回收率84.3% ;总农药包装废弃物16.3吨,回收14.07吨,回收率86.3%。

  改造农村厕所。按照三年行动方案,我市农村厕所改造任务182006户,截止目前,全市累计完成家庭卫生厕所180915,普及率99.40%。今年8月底全省部署厕所革命半年攻坚战以来,我市以各区、乡镇为主体,进行摸底排查,分配任务到户,着力开展改厕攻坚工作。目前,全市半年攻坚战需完成标准无害化户厕改造任务为3058 户,其中包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贫困残疾人户等特殊人群兜底包干建设的户厕711户。截止9月27日,我市共开工新建厕所152户,占比5.3%。

  改造农村道路。自然村通硬化路工程完成943.2公里,完成率98.37%;窄路面拓宽工程320.92公里,完成率90.41%;县道改造工程2.63公里,完成率100%;生命安全防护工程274.62公里,完成率75.67%;危桥改造工程43座,完成率91.49%;旅游资源路工程92.87公里,完成率70.22%。

  (三)试点先行,以点带面

  是以龙华区新坡镇美仁村为试点,开展村庄清洁行动

  龙华区新坡镇美仁村率先开展村庄整治,找出了一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好路子。10月11日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暨“美丽乡村我的家”卫生评比现场推进会在美仁坡村召开,兴起村庄清洁行动新高潮。

  组织推进有章法。成立整治领导小组,制定行动方案、整治标准和“文明卫生村”“文明卫生户”“最美媳妇”评比方案等,开展“美丽乡村 我的家”模拟实战演练,提升评选活动水平。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设立党员先锋岗,发动党员带好联户群众义务参与人居环境整治。以自然村为单位,划分党员卫生责任区,分别划分为保洁责任区域、绿化责任区域、水域责任区域、巷道责任区域等不同的责任区域,指定责任党员,在相应的区域树立责任牌。

  宣传发动有巧法。先召开乡贤、村民和外嫁女代表会议,商议整治形式、标准和项目资金,让他们献计献策,并通过他们向群众宣传,召开动员会,积极调动群众参与到环境整治中来,带领村民投工投劳,修建排水沟等,还建立坡佐村人居环境整治微信群,通过微信群号召在外打工人员周末回乡参加村里的环境卫生整治义务劳动,激发群众参与整治的荣誉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解决难点有新法。学习借鉴塘约经验,对残垣断壁等长期闲置危房,予以拆除并整合土地用于产业发展,即土地性质仍然是建筑用地,土地所有权依旧归村民不变,由村委会出资种植果树等,村民自行负责管护果树种植,产生的经济效益,按农户70%,村集体30%的比例分成。以后如村民有意将土地用作其他用途,在符合村庄规划的前提下,村委会将土地交回村民自主使用。

  长效管控有办法。为杜绝垃圾堆积、杂草丛生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问题反弹回潮,积极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以评促建,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共治、共建、共管、共享。今年7月份,率先在全市全区开展环境卫生评比活动。以每月第二个星期日为环境卫生整治日,并以乡村工作队村三委干部、各村民小组长、乡贤和村民代表组成评比小组开展考核,两个月进行一次“文明卫生户”、“最美媳妇”评选活动。对评选出来的“文明卫生户”、“最美媳妇”发放光荣牌,给予物资奖励,并实行动态管理村委会成员、乡村振兴工作队、村乡贤会成员组成的督导组,每两个月对已评选的“文明卫户”“最美媳妇”进行抽查,抽查一次不合格的,责令一周内整改到位,若出现连续两次抽查不合格或累计三次抽查不合格的则撤销其称号并摘牌。此外,还进一步建立完善村规民约,在村规民约中明确环境整治门前三包的内容,与每一户群众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挂牌管理,由乡贤监督检查村规民约的执行情况。

  以秀英区石山镇施茶村为试点,推行农村厕所粪污利用市场化处理模式

  由秀英区环卫一体化中标单位玉禾田公司作为实施主体,在施茶村开展农户厕所清淘清运试点。试点阶段,区政府对玉禾田公司清淘清运购买服务,农民暂不付费。

  配备专业化设备。根据秀英区环卫一体化的统一工作部署,玉禾田环境公司第一时间组建了施茶村农村厕所清掏专业队伍,新购置吸粪车3辆、便携式吸污泵3台,新聘专业沼气技术人员进行粪污清掏,确保环卫服务做到村庄卫生保洁和公厕卫生保洁一体化,生活垃圾收运和粪污收运一体化,农村厕所化粪池的开口、污水清运、维护、疏通一体化的“三个一体化”服务。

  开展便捷化服务。挨家挨户发放便民清掏服务卡,农户只需拨打卡上电话,清掏人员便会在十五分钟内赶到并进行清掏服务;针对部分农户将化粪池修建在房屋底下,没有预留粪口的情况,安排专业修建人员免费打口,并即时复原留下清掏口方便后续清掏;就近建设粪污存储转运点,以便清掏结束后可将粪污快速运送到储粪点。

  注重资源化利用。利用施茶村委会早年废弃矿坑及环保督查期间辖区搬迁企业四个废弃不锈钢储油罐等“两废”建设了“石山镇厕所清掏粪肥循环储存示范点”,占地面积2亩,可收储粪污约330立方米,按照平均每户三格化粪池一年最大储存量1立方的标准计算,该储存点最大可收储近600户农厕一年的粪水量;同时,秀英区引导玉禾田公司对粪污实施资源化处理,除了将清出粪污运往沼气站发电外,利用粪水进入储存罐经过发酵后可形成农作物肥料的原理,将粪污有效转化为有机肥,确保粪污清掏工作在做好粪水收储转运的同时不产生二次污染,并且得到有效利用,实现变“粪”为宝

  二、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是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还要完善市场化管理机制。目前,龙华区、秀英区环卫管理已经进行市场化管理,美兰区、琼山区正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推进城乡一体化环卫管理机制。农村环卫保洁及时性、机扫率、制度化程度都有待提高。

  二是农村厕所改造和粪污处理任重道远。我市2017年前建的农村户厕第三格化粪池绝大部分渗漏,化粪池内粪便污水排放不符合环保要求。农村住房建设没有实行统一规划,农户居住比较分散,厕所污水难以收集处理。居住在老村内的农户没有地建厕所,贫困户有地也没有能力厕所,成为改厕的难点粪污的资源化利用还在探索过程中。

  三是农村生活污水项目建设进展缓慢。点多面广,项目用地难以落实,有些基本没有用地可选。

  四是建设资金紧缺。基础设施历史欠帐较多,农村“五网”建设、污水处理等还需要大量资金。农村污水需要资金40多亿,粪污收集和处理一年需资金将近3000万许多整治项目要上马,资金量需求大,市财政一时筹集不了全部开工的资金。

  三、推进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意见建议

  (一)因地制宜,做好科学规划

  发挥规划引领作用,指导推动和支持各区抓紧编制、完善好村庄布局和建设规划,把村庄道路、污水和垃圾处理、饮水安全工程等设施建设纳入相关专项规划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充分考虑农村差异性,实行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鼓励地方探索创造根据不同村庄人居环境现状,规划编制要兼顾中长期发展需要,分类确定整治重点,分步实施。

  合理规划村庄类别,明确不同的规划建设标准和要求。合理确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项目与建设标准,明确不同区位、不同类型村庄人居环境改善的重点和时序。村庄规划要符合农村实际,满足农民需求,体现乡村特色;要充分结合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合理区分生产生活区域,统筹安排生产性基础设施

  (二)加强引导,发挥主体作用

  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维护重点还是在广大农民,不但需要自上而下的政府引领,也需要自下而上的村民自愿参与。一方面,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切实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和抓好农村致富带头人队伍建设、全面加强农村组级党支部建设,充分发挥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的作用,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为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另一方面,要强化农民的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方便生产生活,与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和增收相结合,广泛动员农民参与项目组织实施,保障农民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切忌政府大包大揽,搞形象工程。要以广泛开展文明卫生村寨、文明社区创建和环境卫生大评比等活动为载体,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倡导文明新风,教育引导广大群众牢固树立卫生意识和环保意识,革除陈规陋习,养成文明习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广大群众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中的主体作用,自觉参与其中。

  (三)立足长远,完善长效机制

  一是创新投入方式。建立政府主导、村民参与、社会支持的投入机制。以区级为主加强涉农资金整合,做到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形成合力。完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调动农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积极性建立引导激励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推动政府通过委托、承包、采购等方式向社会购买村庄规划建设、垃圾收运处理、污水处理、河道管护等公共服务。

  建立管护长效机制。建立村庄道路、供排水、垃圾和污水处理、沼气、河道等公用设施的长效管护制度,逐步实现城乡管理一体化。支持镇村积极探索环境卫生管理、公共设施维护、环卫经费保障等自我管理的长效机制,鼓励、支持村民制定村规民约,建立符合农村实际的制度办法。培育市场化的专业管护队伍,提高管护人员素质。加强基层管理能力建设,逐步将村镇规划建设、环境保护、河道管护等管理责任落实到人。

  三是推动产业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传承传统文化、保护绿水青山有机统一起来,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加强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通过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发展休闲旅游、展现民俗特色,带动经济发展。稳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利用小城镇基础设施以及商业服务设施,整体带动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政协海口市委员会关于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情况的视察报告 .pdf

[录入者:邓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