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海口市委员会关于呈报《海口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题视 察报告》的报告
一、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的成效
我市自2018年6月起开展三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正确指导下,市农业农村局作为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统筹协调部门,和各区各单位一起,聚焦“三清两改”,共同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一是清理农村垃圾。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和长效管理机制,完善“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模式,建立第三方专业机构日常卫生监督机制。目前,全市258个行政村2325个自然村全部采用PPP环卫一体化模式运营管理,全面推向市场化。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点覆盖率达到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5%以上。我市在2020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暗访考核中,均取得排名全省第一的好成绩。二是清理农村生活污水。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基本原则,通过深入开展我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污水乱排乱放、污水横流现象得到有效管控。截止今年9月24日,我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已开工建设行政村90 个,建成设施5670套,完成21190农户污水收集,完成治理自然村460个,累计投入资金约6.27亿元,完成今年任务进度达50%。三是清理畜禽粪污及农业生产废弃物。禁养区内已关停畜禽规模养殖场和养殖专业户820家,关停100%;秸秆综合利用率83.9%;禽畜粪污资源化利用率80%;农膜回收率84.3%;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85.93%。四是改造农村厕所。我市实际建设农村户厕 3192户(任务数3182户),完工率 100%。印发实施《海口市农村户用厕所化粪池防渗漏改造实施方案》,截止今年9月1日,全市农村户厕化粪池防渗漏改造开工8171户,开工率为64.85%,开工率排名全省第四。五是改造农村道路。截止今年8月26日,我市农村公路六大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33417.55万元。我市目前已实现以下工作目标:所有自然村至少有一条硬化路通达并保持通畅、100%解决农村公路安全防护问题及消除农村公路上现有危桥、具备条件的行政村全部通客车。
去年全省“农村厕所革命”“乡村治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现场会在我市召开,省委李军副书记对我市“厕所革命”粪污集中处理模式和清掏模式分别做出两次重要批示,号召全省学习。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司长李伟国也曾于去年带队参观考察我市美仁坡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美仁坡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经验得到了农业农村部、省农业农村厅的一致好评,成功经验刊登在《农民日报》公众号。
二、主要做法
(一)党政同责,齐抓共管
2018年6月,我市成立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市长丁晖任海口市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领导小组组长;市委副书记、市政法委书记鲍剑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领导小组组长,各分管副市长为组员,各区政府、市直相关单位为领导小组成员。先后制定了《海口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出台了海口市2019年村庄清洁行动计划、海口市“厕所革命”半年攻坚行动方案、海口市“美丽乡村我的家”评选实施方案等系列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政策措施。2019年6月27日,全省“厕所革命”现场会在秀英区石山镇美富村召开,2019年10月11日,全市农村环境卫生集中大整治暨“美丽乡村,我的家”农村环境卫生评选活动现场推进会在龙华区龙泉镇美仁坡村召开。今年以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何忠友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后做岀两次重要批示,丁晖市长主持召开了“美丽乡村 我的家”评选活动总结大会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推进动员会,有力地推动了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二)试点示范,以点带面
按照中央、省的要求,围绕村庄清洁行动和农村厕所粪污末端处理两个重点,开展示范创建活动。
1、抓好村庄清洁行动试点。以龙华区新坡镇美仁村为清洁行动试点,创新了一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好路子。一是组织推进有章法。成立了整治领导小组,制定了行动方案、整治标准和“文明卫生村”等评比方案,设立党员先锋岗,指定责任到人。二是宣传发动有巧法。通过多渠道宣传,积极调动群众参与到环境整治中来,带领村民投工投劳,修建排水沟等,激发群众参与整治的荣誉感。三是解决难点有新法。对残垣断壁等长期闲置危房,予以拆除并整合土地用于产业发展;由村委会出资种植果树等,村民自行负责管护果树种植,产生的经济效益,按农户70%,村集体30%的比例分成。四是长效管控有办法。以评促建,在村规民约中明确环境整治门前三包的内容,与每一户村民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挂牌管理,并派专人监督检查。
2、抓好农村厕所粪污利用市场化处理模式试点。以秀英区石山镇施茶村为试点,区政府采用购买服务、农民暂不付费方式,推行市场化处理厕所粪污模式。一是配备专业化设备。购置吸粪车3辆、便携式吸污泵3台,聘用专业人员进行粪污清掏。二是开展便捷化服务。采取清掏服务电话上门方式,帮助农户解决粪污清掏问题;安排专业人员免费为农户解决打口及后续清掏问题;就近建设粪污存储转运点,解决粪污快速运送问题等。三是注重资源化利用。就地取材,建设了“石山镇厕所清掏粪肥循环储存示范点”,占地面积2亩,可收储粪污约330立方米,最大可收储近600户农厕一年的粪水量;同时,采用购买服务方式,对粪污实施资源化处理,除将粪污运往沼气站发电外,通过发酵将粪污有效转化为有机肥,避免二次污染的同时,实现变“粪”为宝。
(三)开展评比,创先争优
市农业农村局制定实施《海口市“美丽乡村,我的家”农村环境卫生评选工作实施方案》,分别于2019年7月-12月,2020年1月-3月分两个阶段开展了“美丽乡村,我的家”农村环境卫生评选工作,共评选出了1个市级“年度文明卫生区”(龙华区)、3个市级“年度文明卫生镇”(琼山区大坡镇,桂林洋经济开发区和龙华区城西镇)、100个市级年度“文明卫生村”和1000户市级“年度文明卫生户”。同时召开总结大会,表彰先进典型,并对评选活动中发现的问题,跟踪落实整改,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向纵深发展。
三、存在问题
(一)“三清”工作仍有短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落后。农户居住较分散,厕所污水难以收集处理。农户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意义和重要性认识不够。部分村庄存在农户生活洗涤产生的废水没有接入污水管道,随意排放。农业生产废弃物循环利用率不高。粪污的资源化利用还在探索过程中。
(二)“两改”工作还有瓶颈。“厕所革命”信息系统的数据录入与核实工作尚未完成,影响各区防渗改造工作任务分解。农村厕所换粪池粪污清掏工作进展缓慢,影响农户满意度,农户参与改厕积极性不高。部分农户生活污水无处排放,只能排入化粪池内,与化粪池防渗改造验收标准产生冲突。贫困户无能力建厕所等难题依然存在。村庄道路建设还需加强。
(三)“一建”工作尚需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不够完善。群众主体作用发挥还不够好,文明卫生习惯尚未养成。农村生活污水设施管护相关配套制度未出台,工作方向上缺乏指导性,设施管护工作效率不高、不够规范。
四、几点建议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系统化、常态化工程,要坚持系统治理、久久为功。为进一步做好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强弱项、补短板,签订责任状,确保今年任务目标完成。今年是中央、省、市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的收官之年,我省于今年10月下旬、国家于今年底将对此项工作进行考核评估。市农业农村局、卫健委、住建局、生态环境局、园林环卫局等部门和各区要全力以赴、通力协作,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的收官之战。对于农村户厕化粪池防渗漏改造、生活污水治理等任务目标,建议市相关部门与各区签订责任状,明确任务清单、责任清单、时间节点清单,倒排工期,限期完成。市农业农村局作为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统筹协调部门,要加强督导检查,狠抓落实,确保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各项任务目标如期完成。
(二)标本兼治,科学制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十四五”规划,建立“三保障”“三落实”的长效工作机制
改善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既要集中整治,又要长效管理;既要突出治标,又要注重治本;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在全力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任务目标的同时,要通过编制“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对我市“十四五”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总体思路、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政策、工程项目、保障措施等进行科学规划。要完善好村庄布局和建设规划,把村庄道路、污水和垃圾处理、饮水安全工程等设施建设纳入相关专项规划。对于农村环境垃圾治理、改厕、污水处理、道路建设等要做到规划、政策、项目“三保障”。要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积极探索“谁受益、谁管护”的工作机制,加强农村道路、供排水、垃圾和污水治理的运行管护,切实做到机制、资金、人员“三落实”。
(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社会文明大行动有机结合。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从源头和机制上解决“三清两改”问题,关乎农村脱贫攻坚,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内容,对正在积极开展的社会文明大行动有着重要现实意义。建议以此次全国文明城市巩固提升为契机,持续深入开展镇、村社会文明大行动,大力倡导文明新风,教育引导广大农民牢固树立卫生意识和环保意识,夯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
(四)发挥基层协商民主建设的独特作用,助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今年以来我市开展的基层协商民主建设试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协商议题中许多涉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目前,试点工作正在全市铺开,43个镇(街)的政协委员履职小组也已到位,通过进一步发挥镇、村协商民主议事工作机制的独特作用,将更多事关农村人居环境的议题进行协商,更好地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