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双创”工作中共性问题调查研究的报告

更新时间:2015-11-20 来源:督研室  
  我市“双创”工作全面开展以来,市政协将推进“双创”工作作为履职的重要课题,发挥政协各参加单位组织优势和人才优势,组织政协常委牵头成立11个专题调研组,坚持问题导向,突出解决问题,以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为重点,深入查找我市“双创”工作中的薄弱环节,积极为“双创”活动建言出力。从 8月中旬开始,历时1个月,调研组分别深入城区各个角落,进街道、入社区、走企业,对市民的发动、公共场所(车站、码头、医院、出租车行业等)、“门前三包”、“城中村”、农贸市场(马路市场)、早夜市、“六小行业”、“三无小区”、“牛皮癣”(小广告)、河湖沟治理、废品回收等11个方面共性问题进行专题调研,对照“双创”评比标准,客观查找差距问题,深入思考对策建议,为海口“双创”工作竭智尽力。现将调研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一、坚持惠民理念,全方位“发动市民”参与“双创”

  “双创”要求市民不但要知晓、支持,更重要的是让市民参与其中,但目前不少市民对“双创”工作的重大意义、主要任务、实现路径还知之不详;市民参与度仍然不高,个别的还在观望、抵触,上热下冷现象较为明显;全社会参加“双创”也不平衡,一些社会机构还没得到有效地组织。对策与建议:

  (一)高起点立意,进一步增强宣传的针对性。1、提高市民价值认同感。建议高起点立意,锻造、提炼新海口城市文化、海口人精神,以价值认同增强市民的自豪感、归属感,激发出海口人的自主精神,调动其主动积极参加“双创”的热情。2、唱响“双创”是最大民生工程、最大改革工程的强音。建议:说清楚“双创”推动各方面改革深入发展的好处,道明白“双创”促进民生改善的道理,要将我们的工作目标同市民切身利益紧密挂钩,尤其应挖掘身边鲜活案例,以事实赢得市民理解支持。3、科学策划、系统推进宣传工作。建议:以受众接受效果为导向,科学研究、跟踪、评估传播效果,增强宣传针对性、系统性。4、进一步拓展宣传载体和场所。建议:将一切公共场所都利用起来,如商场、机场、车站、公交站台、银行、医院、运输工具等,投放有针对性且易取、易懂、易阅、易记、易学的宣传品。5、丰富宣传传播方式。建议:研究老人、孩子、青年、妇女及不同职业群体、不同市民群体乐于接受的传播方式,灵活使用电视、报纸、微信、微博、短信、卡通小电影、连环画、说唱艺术等形式,丰富传播样式,求得传播效果最佳化。同时也要注意挖掘、利用市民中自主宣教的好形式。

  (二)发挥我党组织体系严密的优势,进一步巩固组织动员成效。我市采用市级领导挂点,单位包点的办法推动“双创”工作十分必要,也十分有效,应继续巩固并适时推广实践中的先进做法;建议:各类组织对照“双创”考评体系,研究本单位、本部门的工作任务,提出落实任务的工作体制、机制及时限要求,尽快由粗放式推进向精准协调推进转化。巩固组织动员成果还应特别重视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建议:在基层多组织一些公益活动,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影响普通群众积极参与“双创”。

  (三)用制度化建设成果,巩固、提升动员成效。城市管理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管理体制、机制问题,且很多是制度没有得以正确、认真落实引起的。建议:认真分析各类城管病灶的成因,提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方案,尤其应制定一些保障管理职能落地的工作制度,严谨细密地制定职能划分、检查、考核、监督、处罚等一系列规章,立足于形成封闭的管理体系,扣紧管理链条,以制度创新及严谨高效的执行力,巩固“双创”动员成效。

  (四)统筹安排,科学规划,精准把握“双创”工作节奏。市委提出“双创”工作为民、惠民、靠民的理念应得以正确贯彻执行。防止因急功冒进而影响党群、干群关系,在整体上影响“双创”的协调推进。建议:在工作中将民生作为第一考量,科学谋划,统筹安排,分清轻重缓急,有重点、有秩序地推进“双创”,以减少阻力,防止反弹。

  (五)用好、用足奖优罚劣,扬善抑恶这个指挥棒。建议:充分利用我市具有立法权的优势,抓紧研究、修订或制定一系列为“双创”工作护航的地方法规、规章,用严惩重罚这根指挥棒巩固得来不易的大好成效,同时也得用好奖赏这一办法,鼓舞社会正能量。总之,奖惩两手都得用,起步阶段尤应抓好严惩重罚。

  二、加强监督考核,重塑“公共场所”文明新形象

  公共场所是海口市一个对外的窗口,是一个城市文明的标志。目前,我市公共场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未在显著位置展示行业服务规范,无投诉处理机制、投诉记录;“双创”宣传氛围仍不够浓厚,健康教育方面宣传内容比较少;从业人员对“双创”内涵了解不深,文明素质不高;公共场所卫生保洁不及时,标准不高;“拉客仔”和“黑车”现象屡禁不止,特别是车站码头情况最为严重;公厕卫生水平总体离标准有差距,个别卫生设施差;医疗垃圾处理问题突出,没有分类专业处理,尚未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对策与建议:

  (一)提高市民参与意识。建议落实属地责任,充分发挥社区管理功能,为群众创造一个干净卫生的环境;加强行为引导,使群众在日常行为中自觉形成维护公共场所卫生、美丽的意识。

  (二)继续加大宣传力度。传统宣传手段,如“挂横幅、贴标语”等虽能取得一定效果,但缺乏针对性、互动性。建议:宣传手段上,充分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功能,大胆创新传播方式。宣传主题上,突出“双创”与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宣传指向上,强化“双创为我”意识,促进群众自觉参与“双创”。

  (三)主管部门加强管理。政府各职能部门要充分领会“双创”标准,发挥守土有责的职能作用。组织下属单位企业及各级检查组织开展“双创”标准学习,方式可多种多样,做到以点带面,广泛普及。按照“双创”标准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督查检查,建立奖罚机制并在各种媒体上即时公布。

  (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公共场所相关企业、经营者要完善服务规范,提高服务质量。做好“门前三包”,加强保洁力量,佩戴“双创”袖章,随时维护公共环境卫生;配备2—5名“双创”文明行为监督员,监督、劝导、纠正旅客和市民不文明行为,规范公共场所秩序;制做规范、统一的横幅、宣传栏及广播宣传栏目,营造“双创”气氛,引导旅客提高文明意识;广播宣传时播音员声音要标准、柔和,语速稍慢,让人听清楚又想听;加强保洁员技能和标准培训,定期检查督促;车站大厅内一律取缔彩票、投币有奖游戏柜台,营造文明、温馨的售票环境;医院应建立除“四害”、传染病管理、疾病预防、垃圾分类等方面长效机制。

  (五)完善监督体制机制。建议:市“双创”工作指挥部制定长效的“双创”工作监督制度,并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监督作用。

  三、狠抓制度落实,巩固“门前三包”效果

  “双创”工作开展以来,“门前三包”责任制在整体上得到一定落实,大部分商户自觉遵守维护这一制度,卫生保洁、车辆乱停乱放、出店、占道经营等方面有了明显改观,但“门前三包”还面临诸多挑战:包卫生方面,小街小巷、城中村卫生管理不到位,清扫保洁不及时。建成未移交的市政道路,管养经费和保洁人员未落实,易形成卫生死角。部分水体、近海水域及岸坡垃圾管理没有全覆盖,卫生状况不容乐观。农村沿路、沿水卫生脏乱差,缺少专人管理。建筑垃圾管控薄弱,偷排乱倒造成污染,尤其新城区更为突出。包容貌方面,道路不平整、坑洼积水,极易滋生蚊虫。一些老城区临街铺面外挂空调水直接外排,影响美观且存在安全隐患。商户反映海南夏天时间长、紫外线强、日照时间长,拆除遮阳棚影响正常经营,不愿配合。大量临时停车场、建筑材料销售点没有硬化,车轮带泥出入污染路面;破损路面泥沙较多,清洁度不高。散装货运车不少没有加装防护设备,石散落一地。一些垃圾装运车在行驶中没有关闭垃圾装卸口,气味极大。包秩序方面,出店经营仍是顽疾,占道经营普遍存在,影响行人安全和通行,污染公共环境。商户不听街道和社区劝导,检查人员来收回,检查人员走又摆,特别是下班后农贸市场占道经营更为突出。各主体角色不到位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市民随手乱丢垃圾、随地吐痰等不文明现象比较普遍;各职能部门行政权力之间还有重叠之处,多头管理,执法标准不统一,执法队员自由裁量权过大。同一街道由两个区管理,出现问题时无法及时沟通解决,白水塘路处在龙华区和秀英区交界处,秀英区城管队来了商贩跑到龙华区一边,龙华区城管队来了跑到秀英区一边。全市这种“中英街”还有相当多。落实“门前三包”要着眼于短中长期,谋划宏中微观层面,既注重技术层面的改进,更注重制度层面的优化。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正面引导。建议:借鉴湖南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经验,建立“双创”宣传长效机制。组织专家编写“双创”普及教材,实现“双创进社区”、“双创进单位”,“双创进校园”。重点加大“门前三包”等实施前后的对比宣传,加大正反典型案例宣传,让企业和居民切实感觉到,这是一件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激发全体市民参与“双创”积极性和自觉性。同时鼓励成立“点对点”志愿者队伍,定期参与卫生清洁和文明宣传等工作。

  (二)完善部门联动。目前以牵头单位为主的工作机制,短期内可行,但中长期内很难持续。建议:明确城管执法部门主体责任,发挥社会组织、机关事业单位协调配合作用。整合各部门行政执法权,构建综合执法体系和执法队伍。优化城市管理技术手段,海口市已有数字化城管系统,但需要进一步优化。建议:借鉴南宁市经验,充分利用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作用,形成监控、管理、反馈无缝对接体系。把数字城管系统向城乡结合部延伸,实现环境卫生常态化保洁。

  (三)厘清管理责任。解决“中英街”管理难题,建议:按“就近”、“方便”原则,在管理范围、权限上做出调整,一条街道由一个区统一管理。海滩、车站等公共领域进一步明确责任主体。

  (四)关注民生诉求。完善基础设施,尤其是对老城区破损比较严重的街道,尽快修补;对外挂空调,建议进行统一整改。从民生视角处理好遮阳棚,考虑到海口自然气候条件,没有遮阳棚的确难以正常经营。建议:在不同街道统一规划,由商户出资,制作和安装统一又各具特色的遮阳棚;选择合适位置统一规划经营点,为杜绝乱摆卖创造条件。统一规划烧烤区域,推广海甸街道“四个结合”的探索实践,对夜宵店、临时摊贩点等进行全市规划,实行环保改造、集中经营、统一管理,取缔任意设点摆摊;可以考虑把海口比较知名的烧烤街打造成知名夜市,形成海岛夜生活的一张名片。

  (五)推进制度建设。着力推进主城区、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卫生整治,积极探索、创新体制机制,找出一条整治卫生的新路子。对于流动性强的地区,借鉴南北通货运市场经验,充分发挥党员、尤其是流动党员作用,把“门前三包”真正地制度化、长效化。出台处罚细则,通过重罚转思想、改恶习,建立起监督、发现、教育、举报、处罚等一系列工作机制。比如,发动市民积极参与信息举报,并对信息举报予以相应奖励,使“要我创”变成“我要创”。

  四、坚持个性原则,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

  全市共有“城中村”119个,已改造或纳入改造计划的33个。“村改居”后,许多“城中村”运行机制仍是原村“两委”体制,职责不清,功能模糊,社区服务职能与经济管理职能混乱。由于历史和管理体制的原因,“城中村”一是存在规划缺失、管理无序、违建乱搭现象;二是基础设施薄弱,道路亮化情况较差,电线电缆乱拉乱搭;三是卫生状况不容乐观,垃圾处理不能完全达标;四是管理不到位,存在乱停乱放、占道经营、乱摆乱卖、乱张贴等现象;五是外来人口管理存在较大漏洞,是“双创”工作难点。几乎所有村(居)委会干部都对流动人员的管理束手无策,调查的10个村(居)委会中,只有水头村用原有的“村规民约”勉强约束(实际效果也不好),其余基本是空白。“城中村”普遍存在共性问题,但各村(居)问题侧重点有所不同,因此在达标的思路上,“个性发展”是个关键词。而在时间轴上,应该由近及远,分段实施,有序改造。对策与建议:

  (一)近期改造步骤—为达标服务。所谓“近”,就是对在下一年度暂时无改造计划的“城中村”进行环境整治,小修小补,查漏补缺,消除脏乱环境,以最快速度达标。一是采取政府与村相结合的方法,多方筹集资金,重点对村里土路、坑洼路进行硬化、美化,如建排水设施、路面硬化、划出车道等等。二是梳理杂乱的电线电缆,进行包裹装饰,可用彩盒、彩纸等对特别凌乱的电线做艺术包装和装饰。三是设立公众广告栏,在村头巷尾专门辟出醒目的广告栏,方便商户在此张贴小广告,同时对继续乱张贴的追踪到底,配合城管、工商、电话运营商等部门,查处乱张贴企业,追究企业负责人责任。四是清除卫生死角,每条街道放置垃圾桶3-4个,做到垃圾日日清,同时按照卫生标准,在清运过程做到密闭运输。五是坚持“门前三包”检查,并使之制度化。可根据实际划出临时摆卖区域,杜绝乱摆乱占;兴建若干功能不同的简易交易点,疏导流动摊贩集中经营。六是对外来流动人口的管理上,采取多条腿走路,做到教育和管理相结合、奖励与处罚并存,激发他们对居住地的感情,融入当地生活,自觉维护好居住村的治安、卫生、环境秩序。

  (二)中期改造思路—美化环境、完善功能。中期,指在三—五年时间内,按照地理位置、区域特色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对“城中村”进行改造,改变村容村貌,构建幸福社区。一是编制全市“城中村”发展规划,按照城市布局把“城中村”划分为不同功能区,引进资金对棚户区进行改造。“村改居”是棚改的前置条件,要扎实做好“村改居”工作,解决好基层组织建设、集体土地与资产处置、村民住宅处理、市政设施建设与管理、社保和就业等问题。建议:修订出台《海口市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完善政策,让利于民,推动棚户区改造。二是投入一定资金,创建幸福社区。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建立公共图书馆、文化体育中心、外来工课堂等;组织舞蹈、健身、篮球、晚会等活动吸引村民及外来人员,引导外来人员与本地居民和睦相处,共同爱护自己的家园。三是对街景立面进行改造,同时对有条件的街道引入投资,建夜市一条街等。四是利用闲置集体土地修建停车场、立体停车场,解决城市机动车乱停乱放和环境“脏乱差”问题。

  五、软硬兼施,整治提升“农贸市场”管理水平

  我市农贸市场建设标准、硬件设施、配套功能起点低。全市现有农贸市场71家(此外还存在62个马路市场),大多建于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目前还有15家尚未完成升级改造。存在问题:一是,建设标准、硬件设施、配套功能起点较低,部分无消防设施或被侵占,还不能达到 “双创” 标准要求。二是,市区人口增加迅猛,刚性需求增加。随着城区面积不断拓展,新建住宅区周边农贸市场(超市)建设没有配套,供需失衡,这也是造成当前马路市场占道经营异常“繁荣”的主要原因。三是,农贸市场管理主体不明,责任不清。市场内部环境卫生、市场秩序和内务管理等不达标问题,既有责任主体不明确,也有监管、处罚、奖励等制度不健全、难落实的原因。四是,农贸市场运营模式滞后,竞争力下降。新兴大型商超不断涌现,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农贸市场生存空间,农贸市场运营模式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有待创新升级。加强我市农贸市场的建设和改造,明确各职能部门职责,建立四位一体的市场管理长效机制是治理我市农贸市场的出路。对策与建议:

  (一)全面统筹农贸市场新建、扩建改造。为避免重复建设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建议:成立海口市农贸市场升级改造领导小组,由分管市领导担任组长,将全市作为一个整体,以人口疏密、地区面积大小、服务半径为参照,高标准、高档次地科学规划、新建和改扩建农贸市场。

  (二)出台优惠政策引导新型农贸市场建设。出台优惠政策,在土地租期、税收、融资等方面给予照顾,引导有实力的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及个人参与到农贸市场建设和经营中去,力争2016年之前,将海口主城区所有的农贸市场改造成“超级市场”,从根本上改变农贸市场及周边环境“脏乱差”。

  (三)建立长效机制,规范农贸市场管理。1、严格规范农贸市场的建设及管理工作。研究制定《海口市农贸市场环境秩序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和《农贸市场文明创建考核评价细则》,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一是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建立食品安全跟踪追索制度,并与经营户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二是落实环境卫生主体责任。建立卫生保洁制度,与经营户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确保场内无积水、无垃圾、无异味、无乱贴乱挂。三是落实诚信经营主体责任。建立诚信经营制度,打击欺行霸市,缺斤短两行为。四是落实执法监督主体责任。建立市场检测制度,配备相应的检测设备和人员,定期检测确保食品安全。五是建立对从业人员的管理和教育制度。对从业者进行食品安全、仓储保管、职业道德、文明礼仪等方面的培训。六是建立病媒生物防治制度。积极开展灭鼠、灭蝇、灭蚊病媒生物防治的工作。七是建立奖惩办法定期考核,奖励与惩罚并举。2、建立“四位一体”市场管理体系。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真正明确农贸市场管理责任,将其纳入到政府目标管理体系中来。按照市政府“六治一管”环境综合整治统一部署,由市商务局牵头,联合公安、消防、交警、工商、城管、环卫、物价等部门联动管理。改变以往把农贸市场定位为单纯经济经营主体的传统认识,把农贸市场定位为公共设施,提高到事关食品卫生和食品安全的高度,从投资、管理、法制以及监管等方面加以规范化。建立市场内部管理、行政监管、经营者自律、社会监督四位一体的市场管理体系。 

  (四)畅通农贸市场蔬菜流通销售模式。组织实施“菜篮子”流通优化工程,全面开展蔬菜流通改革工作,落实从土地到市场的菜篮子蔬菜销售模式,畅通分拨配送通道,提升农贸市场竞争能力。

  (五)关于马路市场的管理建议。在新建成区和棚户区改造中,规划建设一批农贸市场,方便居民生活,不给马路市场留下生存空间。现有马路市场中,不符合标准、“脏乱差”的,坚决取缔;不影响市容市貌、交通秩序和消防安全的,予以规范;利用村集体、企业自留地建设疏导点,定区域、定时间、定卫生标准,教育管理小摊小贩文明合法经营,在为市民服务时也获得正当收入,让诚信经营者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六、疏管并举,规范管理“早夜市”行业

  海口的早夜市大多自发形成,没有纳入规范管理,存在许多问题:一是占道经营,乱摆乱放,影响城市交通;二是噪音扰民,影响市民休息;三是卫生差,尤其是烧烤摊、大排档,污染周边环境;四是食品鱼目混珠,质量难以保证,危害市民健康。早夜市无序混乱的原因主要:一是城市商业规划滞后,商业、服务网点布局不合理,无法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二是管理不到位,职能部门和区、街道未尽到管理职责,存在以收费代替管理的现象;三是许多下岗失业人员、外来人员,以及城镇化失地农民,无技能,为了降低成本,随意占道经营。对策与建议:

  早夜市管理应按照“以人为本、疏堵结合、监管并举”的原则,集中解决早夜市扰民、堵塞交通、污染环境、脏乱差等问题,还市民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

  (一)在市一级层面,主要是抓好立法、规划和政策扶持工作。一是尽早立法规范。借鉴外地城市的先进经验,尽快出台《海口市早夜市管理办法》,依法治市,执法有依。二是规划引领发展。首先,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时,要考虑早夜市的发展,并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其次,制定海口的早夜市发展规划,让城管和早夜市经营者参与早夜市的设计和规划,使规划更加切合海口实际。第三,在四个区建设早夜市试点街,条件成熟时再进行推广。第四,以骑楼改造为契机,打造海口老街夜生活圈,提升城市品位。三是发展惠及民生。一方面,对下岗失业人员进入早夜市经营,实行减免租金和税金,给予就业扶持;另一方面,市政府要制定优惠政策,通过招商引资,让社会企业、民间资本参与进来。四是加强城管队伍建设。打造一支高效、廉洁的城管队伍,公平公正执法,杜绝充当违规商贩“保护伞”。加强城管队伍培训,进一步提高城管素质,规范执法,文明执法。

  (二)进一步理顺早夜市管理体制机制。按照市区道路分级管理的原则,一类道路(主干道)全面禁止早夜市经营,二类道路(次干道和小街小巷)有序放开。早夜市审批权和管理权下放各区和街道办,各区早夜市的设置和建设,由街道办申请,区政府批准,并报市市政市容委备案;规范管理由区、街道办和社区三级负责。工商、公安、卫生、环保、林业、农牧、文化、行政综合执法、食药、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早夜市管理工作。积极探索创新“市场化”管理模式,政府可与市场开办方签订管理协议,实行委托管理,明确责任义务;推行保证金制度、年审备案制度,建立清理退出机制。进一步完善环卫市场化管理机制,以招投标方式引进物业公司,对市场内的环境卫生进行市场化运作。

  (三)在区、街道办(社区)层面,主要是疏导、规范和引导工作。一是合理疏导。按照全市规划,根据市民生活需求,尊重历史传统和社会习惯,合理设置和建设疏导点,实行准入制度,以本市常住人口为主,优先照顾困难家庭、低保户、残疾人和下岗失业人员,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停车场、公厕、垃圾处理等),劝导流动摊点进入市场规范经营,杜绝占道经营和马路市场。二是规范管理。按照“双创”工作早夜市管理的12项基本要求,制订相应管理制度和措施,主动承担管理责任。设置规范的市场标牌,明确公布早夜市管理人、启市闭市时间和违规经营举报电话。实行经营摊点时间、地点、餐车、服装、建档、炉具、健康统一建立闭市30分钟内清理卫生责任制。实行专人负责制,重要区域城管和街道人员联动,日常巡查与集中整治相结合,建立24小时巡查制度,实时动态监督管理,区域交叉执勤,维护市场经营秩序。三是积极引导。第一,引导经营者诚信合法经营和消费者文明合理消费;第二,引导早夜市在经营设施、经营方式和服务质量上提升档次,对摊点进行评级并张贴在醒目处,开展“文明早夜市和优秀管理员”评选活动,激励带动其他摊点提升服务质量;第三,发挥社会监督、群众监督和新闻监督作用,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积极引导市民参与城市管理,强化市民的城市意识、文明意识和卫生意识。

  (四)在早夜市经营者方面,主要是强化摊贩自治功能和自我管理机制。一是每个早夜市成立一个自治协会或业主委员会,要求所有早夜市摊贩加入会员,会长和监督小组由会员中民主选举产生。市政府相关部门是主管单位。会员每月缴纳会费用于聘请专业清洁员等公共支出。二是明确自治协会职责。协会负责制定本早夜市管理办法并报有关部门备案。主要任务是促进早夜市繁荣,维护整体经济秩序,负责早夜市整治和交通秩序等。三是加强对早夜市经营者培训,定期组织摊贩进行文明宣传、素质训练、防火演习等,不断提高早夜市经营者的诚信文明经营意识。

  七、以民为本,精准整治“六小行业”

  “六小行业”虽名为小行业,却涉及行业量大、点多、面广,我市目前有“六小行业”门店数万个,仅已办证的就有近3万家,分布在全市各个角落,关系着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是迎接“双创”暗访检查的重点行业。

  “六小行业”经营场所存在问题:经营场所环境脏乱差,硬件设施简陋,铁皮屋、临时建筑物居多;经营面积不达标,占道经营、出道经营现象突出;在“城中村”、集贸市场、商业街、居民区、学校、建筑工地等处周边扎堆经营的多;无营业执照或营业执照过期、无卫生许可证、无健康证及卫生培训证明或过期,证照不齐或未亮证经营,“五病”调离制度未上墙,“三防设施”不齐,公共用具未落实消毒制度或无消毒记录的多。

  “六小行业”从业人员特点:外来人口多,大多数是租用经营场所,流动性强,难以管理处罚;下岗职工、农民工等“社会弱势群体”多,以家庭小作坊为主要经营方式,经营者法律意识淡薄,卫生习惯差,从业人员卫生意识淡薄。

  “六小行业”管理存在问题:发证率较低,经营者“不想办”,办证多、部门多、办齐证照时间长,干脆都不办或者少办。“不知道去哪里办”,办理证照要跑几个部门,搞不明白;“没人叫我办”,日常监管不到位;“不好办”,办证部门服务态度“门难进,脸难看”。此外,市场执法人员少,巡查任务重,管理责任不到位。比如在海秀镇新村,本村居民800人,却有外来人口近8000人,只配备了一名交警和一名城管。对策与建议:

  “六小”整治工作,任重道远。“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行,修修补补不行,临时关停“只堵不疏”更不行,必须下大决心、大代价、大投入、大力气整治才能达到“双创”标准。

  (一)集中专项整治。建议:市“双创”指挥部成立“六小”行业专项整治小组,根据“六小”行业现状采取有效措施,集中开展整治工作,同时注意堵疏结合,以宣传、劝导、制止等手段,引导“六小”行业经营者转变观念,规范经营,合法经营,配合“双创”工作。对部分条件太差或不愿整改的,劝其自主关闭或改行。

  (二)创新管理体制。以民为本,营造出亲民、亲商的优良服务环境,建议:把“六小”行业经营所证照审批下放到街道办,采用一个窗口办理、网格员代办等便民措施,减少办证环节,降低办理难度,提高办证普及率;把管理执法权下放到区、镇(街),配套充实市场监管人员,加强执法管理;建立城区网格化、信息化监管、考评和督查制度,明确职责任务,实行区域包干,轮班巡查,责任到人,指标到人。 

  (三)完善配套设施。一方面做“减法”,坚决拆除铁皮屋、已完工建筑工地的临街工房、夜市地摊等不合标准的经营场所,恢复道路通行功能、绿化用地功能、新建小区配套地下停车场和商业用房原有功能;另一方面要做“加法”,加大投入,建设标准化、永久性小贩中心和小吃中心,满足居民就近消费需求。

  (四)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全方位宣传,在全社会营造守法经营的浓厚氛围,以落实“门前三包”责任书为抓手,加强宣传、巡查、劝导和整治力度,逐户详细讲解“六小”行业标准,开展自查和限期整改,提升经营单位文明、卫生意识。对“双创”标准和知识比较贫乏的经营者进行现场指导培训,做到宣传到户、道理讲清,规范其经营行为。组织商户成立“行业自律协会组织”,吸收商户成为会员,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增强商户归属感,通过协会化解经营矛盾。

  (五)重拳整治,打造典型。建议:建立职能部门之间的联合执法机制,组建综合执法队伍,按照“双创”标准,先行开展试点,着力打造一批模范街、模范区。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宣传,以点带面,充分发挥典型的带动作用。

  (六)严格处罚,社会监督。无证照、无固定场所、倚门经营等违法经营的予以坚决取缔。对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限期整改,高额罚款;对营业面积不够,消防、排污、噪音等不达标的限期转移经营场所。建立举报奖励制度,鼓励市民举报不合法经营行为。强化经营者守法经营观念,追究玩忽职守的执法人员责任。

  (七)合理布局,完善疏导点管理。疏导点没有卫生、排污等方面硬件配套设施,噪音、公共安全等方面不符合“双创”要求的予以取缔。占用绿化用地、道路等公共资源,消费人流聚集造成更加拥堵的予以搬迁。另外,防止临时性疏导点最终都变成永久性违章建筑,导致腐败。

  八、多方合作,破解“三无小区”管理难题

  全市“三无小区”约有上千个,其中有主管部门的只有43个,按成因及特点大致可分为三类:原国有企业改制后遗留的职工住宅大院;早期开发的商品小区;独门独院独幢楼栋。调研发现,不论哪一类“三无小区”,均存在以下共性问题:一是环境脏乱差。小区内部及周边环境卫生较差,脏乱现象及乱搭乱建问题较突出。尤其是小区、楼栋相邻区域,卫生无人打扫,最容易形成死角和盲点。二是缺乏规范管理。基本没有规范物业管理和明确服务标准,居民在小区空地上随意放置杂物;保洁员自律性也比较差,常常在小区内堆积废品,这也是造成环境脏乱差的原因之一。三是居民大多不愿意缴纳物业管理费用。居民对居住环境大都不满意,希望改善卫生状况、居住状况,但同时又不愿意承担物业管理费用,或只愿意缴纳很少费用。尤其是改制企业遗留小区,存在思想认识问题,认为居住成本该由原企业负担。政府主导,部门介入,居民动手,是做好“三无小区”治理的关键。对策与建议:

  (一)政府适当投入管理费用。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三无小区”适当投入,通过购买社会服务方式,对全市“三无小区”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的物业管理,同时根据实际情况收取小区居民部分物业管理费用。

  (二)定点定时收集、清运垃圾。为各小区建造美观适用的垃圾屋或配置美观适用的垃圾箱,规定居民垃圾投放时间和环卫部门的清运时间,避免垃圾大量堆放过夜及曝晒。

  (三)对符合棚改条件的进行整体改造。对老、旧、大的国企遗留小区,结合当前的棚改政策,以政府投资+引入社会资本方式进行整体改造,这是彻底的、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

  (四)加强宣传力度,激发居民的参与意识。利用“双创”契机,加强宣传,不等不靠,在市、区、街道三级挂点、包点领导和单位的带动下,在志愿者的配合下,让居民自己动手参与小区的环境卫生整治,自觉拆除乱搭乱建设施,自觉维护居住环境的整治成果。

  (五)建立市、区、街道三级联动机制。市、区、街道三级联动,各部门对管理各环节加强监督,问责到底,彻底改变“三无小区”面貌,变“三无”为“三有”——管理有物业,服务有标准、监督有政府。

  (六)探索长效治理方法和模式。以典型“三无小区”整治为突破口,以点带面,力争在“双创”活动中探索出一套治理方法和模式,既不误“双创”工作节点,又能发挥长效作用。

  九、疏堵结合,清除城市“牛皮癣”顽疾

  小广告之所以会泛滥成灾,是因为有利益的存在。主要原因:一是一些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商家唯利是图,见利忘义。一些商家受利益驱动,为扩大市场占有率,不择手段,争夺市场。二是一些广告经营者受到利益的驱使。三是广告法律体系不够完善和立法的滞后性,使小广告有机可乘。散发小广告的商家一般都是个体户和小商家,而小广告的成本比较低廉,散发的对象比较广,简直是见缝插针,无孔不入。散发、张贴小广告可以得到诸多便利和利益,并且可以钻法律的空子,避免法律制裁。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行政管理。管理部门应当加大日常巡查力度,发现乱涂写、乱刻画、乱张贴的行为,应立即制止并收缴。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制定有效制度,本着分工详细、分配公平的原则将工作落实到岗位上。

  (二)依法严厉惩处。对于顽固的小广告来说,一味清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想要“连根拔起”,必须加大依法惩处力度。制定有针对性处罚规定,彻底将恶性循环链条切断。同时,建议:考虑使用技术手段,将发布小广告的电话号码进行相关权限设置。

  (三)设置统一张贴栏。一味堵不如合理疏导,政府可在主次干道设置部分免费的广告张贴栏,方便市民合法投放广告。

  (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小广告的治理离不开社会力量的参与。一是广泛发动志愿者、社区干部和青年学生等人群积极参加到清理活动中。二是扩大宣传教育,营造一种浓厚的管理氛围。通过以上两种途径来清理“牛皮癣”,让顽固的小广告走上社会化管理的道路,既提高全民参与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减轻了执法部门和管理部门的负担。

  (五)建立群众举报制度。设立专门的举报投诉电话,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同时充分利用公安或小区监控系统,建立110联动机制,及时发现并抓获乱张贴、乱涂写者,解决城管部门人手少、取证难等问题。

  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河湖沟”

  我市水体环境总体良好,城区局部水体受到污染,主要集中在老市区周围。目前,我市饮用水水源地存在安全隐患,受人为活动和上游来水影响较大,还面临河岸两边的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水污染及非法采砂的威胁。城市排水系统基础设施不完善,雨污未能分流,部分区域未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市政管网,污水收集率低。污水截流并网不彻底,旧城区部分区域存在污水溢流或渗漏现象,截流并网工程效果大打折扣。城区内河湖沟缺少源头水补充,水流缓慢、水体自净能力差。水系在开发建设中遭到破坏,填河、湖造地、建钢筋混凝土护岸、修路和盖房等,破坏水系流动互通性和自然生态环境,大大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近岸海域水质受到污染,部分生活污水经河湖沟流入近岸海域。环境保护意识有待加强,部分市民家庭擅自将住房的阳台改造成厨房、洗衣台,生活污水沿雨水管直排水体。部分企业排水管网错接、乱接,存在偷排、漏排行为。 

  日前,住房城乡建设部牵头,会同环境保护部、水利部、农业部等部委编制了《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要求地级及以上城市要在2015年年底前,向社会公布本地区黑臭水体整治计划,并接受公众监督。住房城乡建设部将通过监管平台公布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进展情况和抽查核查结果,接受社会监督。对整治不力、未按期完成整治目标要求的地方人民政府,责令其限期整改,并约谈相关责任人。《指南》对“河湖沟”的治理要求与我市“双创”目标是一致的,应一并统筹考虑,搞好衔接。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饮用水源地建设和保护。近期内拆除水源地保护区内有污染的建设项目,将一级保护区内的集体土地征为国有,种植水源涵养林。城镇化进程对永庄水源地已构成极大威胁,其小型水厂供水能力远不能满足未来城巿发展的需要。与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建设保护,不如从长计议,逐步废弃永庄水库饮用水水源地,另行选址远离人群活动和开发建设以及规划为生态保护功能的城郊进行建设,避免资金浪费。今后永庄水库可规划为景观用水,用于改善海口市水环境。

  (二)实施雨污分流,完善城市排水系统。尽快完成地下管网普查,摸清我市雨污合流、管网建设等情况,为完善排水管网提供基础数据。加强城区排水系统建设,加大城市污水管网支管的建设投入,提高支管网的实际覆盖面;改造旧城区排水系统,逐步改造雨污合流制,彻底实现雨污分流,确保污水全部收集进入污水管网并输送至污水处理厂处理,杜绝城区污水死角。同时加快江东片区等区域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网管的建设。

  (三)加强水网动力工程管理,确保补水到位。对我市水网动力工程运行效果进行评估,根据各水体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补水计划,加强管理,定时补水,使水体得到有效流动和稀释,提高我市生态补水效果,提升水环境自净能力,进一步改善美舍河、东西湖、红城湖等市内景观水体水质。

  (四)科学制定城市水系规划。科学合理制定我市水资源规划和排水系统规划,全面系统研究解决生活、生产、景观和防洪等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问题,确实在开发进行中保护好水体,确保水系完整、互通,促进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五)加强城市湿地保护。全面加强城市湿地保护,维护我市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效和基本功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城市湿地在改善水环境的生态效益,提高水体的净化能力。

  (六)定期对城区河湖沟进行清淤。水环境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市内景观水体的全面改善,截流、补清水、清淤,恢复水中生态,缺一不可。自2006年开展“两湖四沟”清淤整治工作至今,未再实施清淤工程。即使充分补水,在补水过程中,底泥受到搅动,底泥中的污染物不断释放到水体中,水体水质的改善也会有限,需要定期对河湖沟的淤泥进行清理,确保城区景观水体的改善。

  (七)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加强城市排水许可的审批及监管力度,加大对偷排、乱排行为的查处力度,纠正错接、漏接的排水管网。同时结合“双创”对河道等地表水体周边乱堆乱放、乱搭乱建的行为进行专项整治。

  (八)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加快水环境保护立法工作,进一步完善我市水环境保护法规体系;采取购买服务、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方式实施城市水体整治和后期养护,建立以整治和养护绩效为主要依据的服务费用拨付机制;明确城市水体日常养护和水质长效保持经费来源,并将承担的有关费用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管理;加强源头查处,建立常态巡查制度,坚决遏制违法排污行为,防止发生污染反弹现象;加快能力建设,按标准化要求建设市级环境监测监察和水政监察,着手建立区级执法队伍;加大水环境保护宣传力度,发挥好舆论的导向、监督作用,进一步提高企业和市民的环保意识,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治水格局。

  十一、创新发展模式,从源头治理“废品回收”乱象

  海口市目前备案登记的废品收购站有295家,无证经营的有450多家,在“城中村”分布着大量的无证废品收购站或藏身闹市、居民区。总体上看,我市废品回收企业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经营场所不够规范,加之没有相应扶持政策,制约了再生资源产业发展。废品回收大都处于原始粗放经营状态,经营点破落、凌乱,俨然就是垃圾集中地,有的还占用城市道路,严重影响城市形象。普遍由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式经营,技术手段落后,对空气、水源、土壤等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无照经营或超范围经营,严重影响公共安全,有些废品收购站还成为收赃销赃场所。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差,消防隐患令人担忧,一旦发生火灾,将严重威胁到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对策与建议:

  (一)开展再生资源回收经营市场专项整治。依据国家、省、市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取缔无证和超范围经营,杜绝违章搭建、占道经营和占道堆放等“脏、乱、差”现象;切实解决行业污染、扰民、逃避监管和无序竞争等问题;打击非法销售、非法经营、偷盗销赃等犯罪活动;排查和消除行业安全隐患。

  (二)建设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三级网络。引导像海南绿宝再生资源有限公司等多个龙头企业,将其作为一条完整的产业生态链,按规范要求建设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三级网络:一是街道、社区的废品回收网络。在每个社区建立一个绿色回收站,按照“七统一一规范”即统一设计、统一标识、统一价格、统一管理、统一车辆、统一衡器、统一服装、经营规范的要求抓好回收点的建设,消除废旧物品在流动过程中的二次污染;二是建立废品集散回收中心网络。政府适当扶持再生资源回收龙头企业,在城郊结合部或乡、镇设立再生资源分拣中心,以龙头企业规范管理,带动整个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三是创新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体制机制。将环卫行业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统为一体,形成绿色循环经济,让有实力的集团企业将其做强做大。而当务之急,就是要给具有一定规模的合法经营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以“出路”。

  (三)规划兴建海口市再生资源产业园。通过政府引导和扶持,吸收企业集群式发展,兴建海口市再生资源产业园,统一将我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集中搬迁入园建设管理,形成企业间分工协作的完整产业链,并使其转型升级为我市再生资源高附加值回收利用的龙头加工企业,致力于开发和建设“海口城市矿山”,有效促进我市绿色循环经济发展,同时又解决我市多年来废品收购站存在的严重消防安全隐患、污染环境、盗窃销赃等问题,以及名为政府多个部门管理、实为无人管或管不好、管不了、不愿管等问题,力破当前我市“双创”工作中难点、重点领域的难题。 

  (四)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健全经营网络体系。发挥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协会作用,制订监督执行行业自律规范,了解、反映行业建议和要求,维护行业利益。通过主管部门授权委托,进行行业调查统计,发布市场信息,为行业提供服务。配合主管部门研究制定行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回收服务标准,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网络健全、功能齐全的再生资源经营网络体系,实现再生资源回收行业规范化管理。

  从我市已开展的电动自行车、“门前三包”专项整治来看,效果非常明显。我们建议:全市统一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和各区、街(镇),针对上述11个方面的问题,以“双创”目标为标准,动员全社会力量,集中时间,统一行动,开展专项整治活动,一项活动解决一个问题、巩固一项成果,以真抓解决突出问题、真改回应群众关切,将我市“双创”工作全面引向深入

  2015年9月21日



[录入者:陈彦如]